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投资

贵州:不断探索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5-04-18 11:15:18作者:来源:本站

    乌江之畔,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花争艳,青山如黛,绿意盎然,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的“非遗工坊”内,绣品琳琅满目,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这座悬崖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凭借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正蓬勃发展农业、手工业与旅游业,焕发着勃勃生机。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拥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数量之多,位居全国之首,令人叹为观止。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新路径,推动村寨与旅游业融合,让民族特色焕发出新的光彩。

       古建新生,传统村寨火出圈

  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如同历史的脉络,引领着游人穿梭于岁月之间;寨英河潺潺流淌,细语着古镇的悠悠往事;错落有致的苗族吊脚楼,则以它们独特的姿态,诉说着民族的智慧与风情……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寨英古镇,作为县内保存最完整的古镇,现存四合院、三合院、筒子屋、苗族吊脚楼等民居建筑。

  “为延续古镇烟火气,我们重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积极修缮万寿宫、福寿宫、裕国通商等52处古建筑。”寨英镇副镇长周舟介绍。近年来,寨英古镇依托环梵净山旅游圈,深挖古镇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实现了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保全”的转变,同时兼顾了历史风貌与居民生活需求。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历史悠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近年来,贵州陆续出台《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文件,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村寨。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等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火爆出圈。

  在黔滇交界处,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挖掘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等“七古”文化。“2020年,普梯村运用修复技术,还原45栋房屋,保留主体结构并加以改造,重现传统房屋魅力。”普梯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美介绍,村里还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艳红桃种植产业,推进青年造村计划,助力农文旅融合。2024年,普梯古寨通过共享乡村模式,全网曝光量超过3亿人次,吸引游客到访超过3万人次,村办企业旅游收入达到60多万元。

       文脉赓续,活态传承显生机

  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的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其村口长廊内,侗族大歌如泉水般流淌,婉转悠扬,令人陶醉。全村4000余人,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几乎人人都会唱歌。

  “孩子满3个月,就会成为母亲所属歌队的一员。孩子3岁时会被带到鼓楼,接受寨子独有的仪式:唱一到两首歌,在全体村民见证下,成为一个独立歌队。”小黄村党支部书记陈跃明向记者介绍这一独特习俗。在世代传承下,如今,小黄村已有近500名年轻歌手,他们怀揣着对侗歌的热爱,远赴广州、深圳、上海等繁华都市,将侗歌的悠扬旋律带到五湖四海,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领略到了侗歌的独特魅力。

  贵州作为非遗大省,其民族特色村寨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最新数据,贵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这些项目涵盖了民族戏曲、传统技艺、民俗服饰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贵州不断强化非遗肌理与传承载体,壮大非遗发展力量,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文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同时,贵州立足非遗资源优势,创新推出“非遗+体育”“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新范式。

       文旅融合,村寨新局自此开

  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布依族村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布依族建筑特色。作为贵州省内30颗璀璨明珠之一,高荡村凭借其原生态风貌与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全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高荡村地处黄果树瀑布与安顺龙宫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吸引两大5A级旅游景区游客,高荡村持续优化旅游设施,精心将古村塑造成布依族文化沉浸地、农耕文化游览胜地。2024年,高荡景区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50%,营收近320万元,同比增长92.8%。

  近年来,贵州民族特色村寨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聚焦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等产业,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农业观光等新兴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贵阳市乌当区黄连村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红色研学路线,成功吸引了省内外近万名游客前来体验红色研学之旅;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村依托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禾仓民宿的独特风情以及香禾糯产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度共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实现了综合经营收入1000万元的佳绩;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大竹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精心打造了“古村大竹·森林氧吧”这一休闲避暑旅游品牌,

  从村寨保护、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贵州紧扣时代脉搏,通过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激活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持续为地区繁荣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劲活力。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