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河南省舞阳县牢牢抓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始终以乡村产业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六大产业。食用菌产业,成功争创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质蔬菜产业。在马村、北舞渡、章化、侯集、辛安等镇发展一大批蔬菜产业园区,形成了芦笋、香椿、圣女果等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产业。优质花生产业。与山东鲁花集团等结合,按照休闲食品和油料花生两个方向,组织北部7个乡镇大力发展花生产业,种植规模达20万亩。生态林果产业,大力发展葡萄、构树、火龙果、苗木花卉等特色林果产业,打造群众持续增收的“钱袋子”。生态养殖产业。依托双汇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鸡、生猪、肉羊、长毛兔等特色生态养殖。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现有乡村扶贫就业创业基地、扶贫车间、代加工点的基础上,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
用好六种模式。首先是“企户联动”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园区,以返乡创业人士或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主体,领办创办农村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组织引导企业与贫困群众签订协议,采取代种代养、托管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多渠道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其次是“社户联动”模式。以各类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入社务工、技术合作等方式成为合作社社员,参与产业园区的生产经营,建立起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增收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然后是“银户联动”模式。引导县内金融部门用足用活金融相关政策,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扩大贷款投放量。组织符合条件的群众使用扶贫小额信贷等资金,参与相关产业园区建设及发展。再然后是“村户联动”模式。由村集体直接建园,统一经营。有劳动能力的进园区务工领取薪酬,年终按照扶贫协议享受收益分红;无劳动能力的以各类政策帮扶资金折股量化,年终按照协议享受收益分红。接着是“村社联动”模式。村集体协调流转土地,以村集体所属资源资产资金参股入股,委托各类专业合作社建设园区并运营。最后是“村企联动”模式。村集体依托村内原有园区、基地,通过招引企业入驻经营、鼓励引导本村在外创业有成人员返乡兴办企业实体等方式,吸纳本村及周边群众入企务工就业。
突出六个环节。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县、乡成立相关产业振兴专项工作组织,统筹推动产业发展工作。对扶贫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不定期进行观摩评比,调动乡村两级的积极性。依托农业专家库,组建种植、养殖、综合等服务团队,帮助解决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技术难题。产业资金集中使用。每年拿出统筹整合资金的50%左右用于支持产业扶贫。整合优势资源倾斜。利用政策杠杆,推动资源、项目向产业发展倾斜,引导优势资源向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汇集。整合电商、媒体等资源,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建好网络平台,解决特色产品销售难问题。将企业劳务需求承包给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所在村集体,由村“两委”或个人组织贫困群众进入企业和产业基地务工。土地资源统一流转。产业园区用地由政府统一流转、集中转租,产业基地用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中转租,使土地流转条件标准化、规范化。龙头企业专业经营。引进山东鲁花集团、漯河双汇实业、瑞兴公司等龙头企业,依托其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创新实践以“统一建设、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产业园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做两端、贫困群众做中间”,降低贫困群众的经营风险,保证扶贫收益的安全稳定。贫困对象异地受益。探索建立全面覆盖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地域界限,对产业扶贫园区、产业基地生产经营带来的收益,由政府统筹分配,对全县脱贫户、“三类户”等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切实解决增收问题。(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杨志军)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