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芽初绽,春茶吐翠。3月25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茶农们,在翠绿的茶园中穿梭忙碌,灵巧的手指轻轻摘取着嫩绿的春茶。从黄金茶到毛尖茶,再到莓茶,“三杯茶”不仅是湘西茶产业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黄金茶:
致富路上的绿意盎然
吉首市丹望阿婆峰茶业茶园车间里,制茶师傅们挥洒汗水,鲜叶在指尖翻飞,化作一缕缕幽香。公司掌门人洪丹笑语盈盈:“今年首茬春茶近300公斤,省内订单不断。”他们新制“吉小茶”一盏,携茶香赴中华茶祖节。
“公司+合作社+茶农”,让茶农的日子如春茶般甘甜。洪龙,一个曾经在外漂泊的游子,如今回到家乡,潜心学习育苗和制茶技艺,凭借这门手艺,他每月收入可达万元。公司常年11名制茶工人,旺季达80余人,年产值500万元。
近年来,吉首市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已扩展至15.5万亩,干茶年综合产值高达14亿元,这一成就让6.5万户茶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吉首市隘口村通过发展茶文化民宿和特色茶餐,将茶叶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游客络绎不绝。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
保靖黄金茶氨基酸含量高达7.47%,有“绿色金矿”之美誉。保靖县黄金茶种植面积达15.5万亩,今年明前茶可采700吨,预计全年综合产值将达23.16亿元,保靖黄金茶作为保靖县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不仅带动约2万户近10万人增收致富,还为湘西茶产业的繁荣谱写了新的篇章。国网保靖县供电公司为保障春茶期间电力可靠供应,主动提供上门服务,确保了茶叶加工的顺利进行。
毛尖茶:
文化传承的诗意篇章
走进古丈县牛角山茶园,茶香扑鼻。牛角山公司创始人、技术总监张新凤说:“古丈毛尖,历史悠长,工艺如诗,品者心醉。”绿茶、红茶、黑茶三线齐鸣,年加工逾千吨,2024年销售过两亿元。古丈茶园逾20万亩,2024年产值18.15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80%。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茶文化保护与创新。茶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为研学团队提供了了解茶史、体验茶艺的平台,也让古丈毛尖的香气飘得更远。
古丈毛尖制作工艺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把十二道制茶工序变成沉浸式体验项目。”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认为,茶旅融合科普研学市场广阔。
在这里,茶旅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牛角山茶园打造的茶旅综合体,每年吸引100万人次到访,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2万元。
莓茶:
创新发展的锐意突破
走进永顺县毛坝村的莓茶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打理茶园。莓茶采摘期长达7个月,自4月至10月均可进行,每亩收益可观,可达数千余元。村里携手永顺县大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莓茶黑茶、莓茶花草茶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2024年,村莓茶销售额突破6000多万元,惠及全乡1.3万名群众。
永顺县与科研院所合作,制定《永顺莓茶栽培技术规程》《永顺莓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实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湖南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全覆盖。莓茶种植基地吸引游客体验采摘,电商平台同时推广莓茶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如今,永顺莓茶面积已扩展至11万余亩,年产量达到2100余吨,年产值近7亿元,有效带动了8000余户3万余人增收致富。
三杯茶,从山间到舌尖,寄托着湘西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截至目前,湘西州茶叶种植总面积已超过91万亩,居湖南省第一,年综合产值达到98亿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湘西州委书记刘涛表示,茶产业不仅铺就了致富路,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使命。要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科技为翼,统筹推进“三茶”融合,让茶香远播,让乡村焕新。
茶农们深知,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湘西的青山绿水与辛勤汗水,他们用心呵护,精心采摘,只为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完美呈现给世人。湘西的茶园,不仅是茶叶生长的乐园,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在这里,茶叶不仅是经济的支柱,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载体。茶农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湘西茶产业的辉煌未来,也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