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梁山县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实施“共富+”“共建+”“共治+”三种模式,实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双提升”,探索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梁山路径”。
探索产业“共富”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和致富能力双提升。
一是粮食生产新模式促产业升级。项目所在地拳铺镇发挥耕地成方连片、高标准农田全面覆盖的粮食主产区优势,使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750万元,高标准打造集粮食烘干存储、农资统购、农机服务、数字农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基地,探索“1+3+7”粮食规模化生产服务,形成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模式。即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为载体,将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化整合,对项目覆盖村1.5万亩高标准农田采取全托管、半托管、家庭农场三种运营方式,提供农田建设、资金筹措、作物种植、农资采购、农技指导、农机服务、产品销售“七统一”服务,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数字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每亩平均可增收412元,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增产、村民增收,形成了具有梁山特色的“共富”模式。二是支部带头扩渠道促群众致富。在项目覆盖村打造人才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利用村内闲散土地、废弃宅基地建设共富工坊15处,引导手工编织、缝纫加工、配件组装等12家企业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累计吸纳村民6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依托全国最大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引导地域相邻、村情相近的村与目标企业联合共建,打造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流转后的剩余劳动力300余人进入汽车产业园区就业,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惠企的发展优势、共富优势。
探索乡村“共建”模式,推动基础条件与内生动力双提升。
一是整合资源建强基础。镇级成立乡村建设专班,秉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理念,实行规划设计、组织施工、检查监督闭环管理,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000万元,整合行业社会资金5453万元,完善村庄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硬化道路35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6万余米、绿化3万余米、强电整理9600余米、弱电入地2.3万米,全面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村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便利。二是群众共建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村庄美化、亮化、绿化,自建美好家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行政村集体自筹620余万元实施坑塘整治、村庄绿化、人行道铺装等项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500余人次。发动村民绘制壁画3000余平方米,腾出空间打造口袋公园28处,捐赠路灯180余盏。引导村民对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整治,统一进行规划打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镇党委+党支部+网格员+街巷长”的网格化组织架构,开展“信用+环卫”体系建设试点,打造“积分超市”,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赚取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物品,参与群众超过1200余人次,兑换物品价值总计1.5万元,以习惯转变促进良好风尚形成,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乡村“共治”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双提升。
一是以优质服务提升基层治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打造“拳心物业、全意为民”乡村物业品牌,由党支部牵头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明确服务内容,聚焦群众生活小事,用心用情解决民生大问题,探索乡村“小物业”服务“大民生”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同时,探索打造邻里服务中心综合体,集合“幸福食堂、便民快递、乡村物业、信用+”等服务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活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以文化挖潜提升乡风文明。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充分挖掘项目覆盖村文化内涵,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两创实践基地,组织周边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研学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了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作用。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定期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庆“七一”文艺汇演、农民丰收节、情系重阳、三八节“好媳妇、好婆婆”、“最美拳铺人”评选等系列活动,切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树立文明新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