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淠河路,一条不到千米的小路,却承载了中国科技的辉煌记忆。401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曾在这挥洒汗水,造出原子弹、氢弹的传奇。如今,这条“英雄路”摇身一变,成了1986科创园,旧厂房换了新模样,成了年轻人追梦的创新场!
这条路过去是老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生产“大国重器”。现在,厂房里的齿轮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键盘敲击声和创客们的头脑风暴。原来的工业园区,变成了一个“人-产-城”融合的地方。啥意思?就是工作、生活、创新全都能在这搞定!从封闭的车间到开放的科创社区,这变化可不只是刷个墙、换个门,而是让老地方焕发新活力,成了科技回归城市的大舞台。
为啥要改?因为城市发展变了路子。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说了,现在不是盖新楼的时候,而是要让老地方更有质量、更有活力。合肥蜀山区抓住了这个风口,把淠河路的老厂房改成了1986科创园。改造可不是随便糊弄,园区总面积4.4万平方米,5300平方米的独栋厂房,还有“工业上楼”的电子制造车间,能研发、能生产、能展示成果。更厉害的是,园区用上了光伏发电、智慧电网,节能又环保,妥妥的绿色低碳新样本。
过去,这里是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的老地盘,数千人参与过预警机等大项目,创新的基因早就刻在这片土地上。改造时,蜀山区没把老厂房推倒重来,而是保留了工业风貌,加上了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这些新功能。结果呢?老厂房变成了现代化的“科创综合体”,401位功勋的创新精神,也在这片新园区里延续下来。
园区不只是换了个壳,核心是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圈”。啥叫生态圈?就是让企业、人才、技术在这儿互相碰撞,擦出火花。比如,园区里的智慧餐厅可不是普通的食堂!一家叫德普智联的公司用AI分析用餐数据,优化供应链,让团餐行业从靠人工变成了靠数据。这餐厅不仅是吃饭的地方,还是科技企业的试验场,帮他们省成本、跑市场。
旁边还有家叫伴芯科技的公司,干的是半导体的大买卖。他们在园区建了个平台,从芯片设计到测试一条龙服务。为啥选这?因为园区把产业链上下游都串起来了,芯片设计、验证、生产的资源都在这儿,方便得很!这种“场景+链式”的模式,让企业不是简单租个办公室,而是能在这找到合作伙伴,干出大事业。
说到这,园区的投资方也得提一句。科大硅谷和弘毅投资联手,带来了全球资源。科大硅谷已经拉来100多家全球合伙人,在13个城市设了创新中心,链接高校和企业资源。他们管这叫“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让企业在这儿扎根,像热带雨林里的树一样,互相依靠、共同生长。
园区不光是工作的地方,还是个生活社区。南边建了“科漂公寓”,专为年轻人设计。从公寓下楼,10分钟就能到公司,旁边还有绿地、足球场、健身房,甚至商圈和地铁站。刚从南京毕业的程伟杰,住进科漂公寓,觉得跟“邻居串门”一样亲切。这样的环境,谁不想留下来干一番事业?
更厉害的是,园区3公里外,合肥西站要投用了,青阳路TOD项目也开建了,还有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医院在建。老城区正在变成“科研-生活-休闲”一体的活力街区。工作在园区,生活也在园区,人才来了就不想走。这不就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吗?
说到“以人为本”,这可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点。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而是要让生活更美好。1986科创园把研发和生活无缝连接,办公楼下就是绿地和球场,工作累了还能踢场球、逛个街。这样的地方,不仅吸引了年轻人,还让老城区焕发了新活力。
这场改造,其实是科技和城市的双向奔赴。全球趋势是科技回归都市,纽约、伦敦、深圳都在干这事儿。合肥的1986科创园,不仅是老厂房的重生,更是城市升级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创新不只在实验室,也能在家门口的园区里开花结果。
站在淠河路口,看着老厂房变成科创园,年轻人在这追梦,生活气息和科技活力混在一起,真是让人有点小激动。这片土地的创新基因还在,未来会怎样?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你觉得呢?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