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道鲁商

筑牢区域金融安全防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时间:2025-01-14 09:23:08作者:来源:鲁信集团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山东加力筑牢区域金融安全防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地方金融监管一体化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金融组织风险评价监测,推动地方金融组织减量提质;聚焦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和非法集资等领域金融风险,强化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机制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24年11月底,全省不良贷款率1.3%,低于全国0.29个百分点。

       强化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

  当前,金融风险与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相互交织、密切联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防控难度。山东金融系统主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强化房地产领域融资保障,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2024年12月31日,山东工行率先在省内同业中获批首笔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贷款11000万元,并成功放款8121万元,专项支持某市属国企“中科创新广场5号楼”房屋购置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落地,既有助于存量商品房去库存,促进地方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加当地保障性住房供给,助力周边新市民群体实现“安居梦”。

  近期,为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山东工行主动适应协调机制常态化新形势,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努力做到“应进尽进”、“应贷尽贷”、“能早尽早”,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山东工行审批通过“白名单”项目(审核类+备案类)146个,审批金额超400亿元,累计实现投放240亿元,已审批白名单项目数量、审批金额和投放额均位居省内同业首位。

  协调机制要切实发挥作用,推动融资落地见效是关键。山东工行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建立绿色通道,打破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缩短业务办理时限,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例如,聊城某住宅项目作为“白名单”项目推送给工商银行后,工行聊城分行迅速开展现场勘察,积极与当地协调机制、项目主体等共同磋商,省分行联动研讨融资方案,推动快速审批,贷款批复后3个工作日便实现5920万元贷款资金投放到位。

       让不良资产“变废为宝”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头联结着金融机构,一头联结着千百万家的不良债务。在山东,山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扛牢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使命担当,以市场化方式、法制化原则、专业化手段开展不良资产处置收购。

  受经济转型调整等因素影响,企业破产案例不断增多。如何妥善安置职工、盘活要素资源以降低阵痛影响,成为困扰区域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山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不良资产介入企业,借助司法重整降低企业债务负担,招商引入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投资主体,推动问题企业涅槃重生,让不良资产“变废为宝”。

  近年来,山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重整盘活了乳酸生产龙头企业百盛生物,收购4亿元关联不良债权成为最大债权人保障重整方案表决通过,引入产业链高度契合的国有上市公司广济药业作为投资主体,探索出破产重整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的新路径。

       以金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交易呈现出高频、小额、分散的特点,新的风险类型与欺诈手段也层出不穷,极大增加了风险识别的难度。对此,山东金融系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近日,山东农担公司在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中风险管控能力名列前茅,连续五年获评A级。据介绍,山东农担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数据、财务数据、征信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还开发了大数据预审系统,通过涵盖黑名单、工商负面、司法负面、多头借贷、关联关系等风险策略对客户进行预审,实现项目风险的源头把控;采取“大数据+人工”风险审查模式,在有效识别客户潜在风险保障风控实效的同时,最大限度精减客户提交资料数量。此外,山东农担公司运用大数据综合评分模型,对在保客户风险情况进行ABCDE五级划分,动态掌握客户经营情况和风险情况,有效识别潜在风险。

  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积极开展风险减量行动,自主开发了全面的风险管理平台——“卓越”数智云平台,建成了集指标监测、过程管控、风险预警、大灾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指挥中心,开展包括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监测预警等风险减量服务;利用总公司搭建的万象云“安全工厂”及时协助投保单位快速核查、处置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推动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紧密结合。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